文:蘇珊筠 諮商心理師
在阿文講述其困擾的過程中,我能感受到阿文位在夾心層中的壓力及生氣,氣媽媽和太太怎麼就不替他著想、怎麼都沒看到他在過程中已努力地想做好身為兒子及丈夫的角色;我也聽到在阿文生氣的背後有許多的委屈、無奈及失望。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般,各種情緒透過每次的談話一一浮現,過程中阿文自己也發現,他會想要逃開這樣的關係衝突,有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很深的無力感,因為害怕面對無能為力的困境,於是就選擇逃避。接著幾次談話,我與阿文討論選擇逃避的結果是什麼,阿文知道逃避的結果只會使得婆媳關係、母子關係以及婚姻關係愈來愈糟,只是自己不想承認會有的結局;另一方面,他很清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他期待的是有個美滿的小家庭,而對於父母,他不敢奢望爸媽觀念能改變,只希望能維持和平的互動就好。
在阿文的情緒充分被理解及紓解、釐清對關係的期待且產生改變的意願後,我開始與阿文討論該如何做才能鬆動現在的僵局,阿文決定先穩定住與太太間的關係,阿文嘗試在周末時去岳母家找太太。一開始太太不願意與他見面,只叫他帶兒子出去玩;持續去了幾次後,太太雖然仍表示不會回家,但也願意跟阿文交談幾句,藉著每次見面,阿文陸續表達「我希望妳能回家、一家人能在一起」、「我不會勉強妳接受媽媽的想法」、「以後有事情我們自己決定就好」等,太太雖沒立即做回應,但與阿文說話的口氣似乎變得較為和緩,偶爾也會與阿文一起帶兒子出遊。
另一方面,聽到媽媽叨唸太太或其娘家的不是時,阿文試著跟媽媽說「我知道妳好意,但我們年輕人想法不一樣」、「她(指太太)沒這個意思,你不要想太多弄得心情不好」,媽媽對於阿文的說法仍有所不滿,阿文感到很灰心及挫折,某日阿文在很沮喪的狀態下跟媽媽說「你再這樣管下去,我的婚姻就要沒了」,說著說著悲從中來、哭了,媽媽的表情是驚訝的,也未再說些什麼;幾日後媽媽跟阿文說「你的事我不管了,你自己看著辦」。阿文事後回想當時的情景,覺得媽媽是在他情緒潰堤時才知道原來他承受的壓力有這樣的大。
現在阿文雖然與太太仍處於分居中,但兩人已會固定於週末日見面,太太也願意讓阿文不時帶兒子回家陪伴爸媽;此外,阿文也與太太商量過完年後是否在外租屋居住,關於這一點阿文的爸媽也未再表示反對。相信阿文要達到他所謂幸福美滿的家庭,還有一段路要走,但阿文心情及與太太的關係都已緩和許多,也更接近他的目標了。
男性背負著傳統的價值包袱,但又被期待有著現代新好男人的特質,真是有苦說不出,只能咬著牙撐著。阿文的故事是許多在婚姻中的男性之寫照,其中有幾個部分值得我們思考:
1. 為情緒找個出口。忍耐、壓抑下的情緒若沒有適當的調適、轉化,往往只是不斷堆積,像雪球般的愈滾愈大,最後化身成難以控制的憤怒,造成關係嚴重傷害與破壞。因此,找個安全的方式與管道表達情緒,不儘可以獲得紓解,更可以對自身情緒有更多的覺察,一旦情緒強度下降,理性思考能力則會提升。
2. 清楚的關係界線。兩個人結合的背後,牽連著各自的家庭,在多重角色下,關係界線開始模糊,當事人不敢讓界線變得清楚,害怕對他人是種拒絕、背離,並會被扣上道德上的大帽子(例如不孝),殊不知在關係中保持適當的距離,是給彼此更多的包容及尊重,雙方都會更加自在,關係中每個人都應該以善意為出發點,柔軟地劃出這條線。
3. 正向的表達及溝通。有時候我們認為親近的家人「應該」都會知道自己的想法、「應該」都要體諒,但每個人解讀另外一個人行為的角度都不同,也常有錯誤解讀的狀況,當事人不清楚表達,對方不一定會知道。此外,在做表達時,也經常會說「你就是這樣……」之類的話,似乎帶有指責的意味,若能抱持尊重與重視對方的態度,以「我覺得是……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則會是較好的溝通方式。
4. 具備改變的勇氣及耐性。當關係出現裂痕時往往讓人感到慌張,也很可能會開始責怪及埋怨對方、期待對方要改變,殊不知這是種逃避、卸責;改變,應該從自己開始,讓好的改變在互動中發揮影響力,對方也很可能會跟著所不同。很多人會期待今天我做了不一樣的事情,關係就會立即修復,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「1+1=2」數學公式這樣簡單,改變需要時間,需要在互動中不斷調整,對當事人及關係中的他人都是如此,因此要持之以恆的落實。
當面對家人關係的困境時,人們往往會以自身習慣性但很可能是無效的方式處理,以致陷入一個「鬼打牆」的負面互動循環中且愈趨嚴重。男性往往會因為面子問題或期待自己堅強,而較不願選擇對外尋求協助,以致關係的裂痕日漸加深。因此鼓勵男性朋友遇到家人相處的困難時,可以像阿文一樣,主動撥打男性關懷專線(0800-013-999),雖無法在一夕之間解決問題,但透過專業人員的陪伴及引導,必會找到一條可走的路。此外,專線也能提供相關資源訊息及家庭法律諮詢,對於從困境中解套都會有所助益。